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中华山蝠的昼夜活动节律与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于超声波接收器 ,采用定点、非定点观察、昼夜连续观察的方法 ,并结合标志重捕、拍照、录像等方法 ,对四川师范学院校舍的中华山蝠活动节律进行研究。中华山蝠属晨昏性动物 ,有两次活动高潮 ,傍晚 1 9:0 0~ 2 1 :0 0时 ,凌晨 3 :0 0~ 5 :0 0时左右。白天在栖息处休息 ,光照、温度、湿度、天气等环境因子对其活动均有影响。晴天傍晚一般当上空照度减弱到 60 0lx以下时开始外出觅食。出巢个体数(y)与照度 (X)负相关显著 (P <0 0 1 )。回归方程为 :Y =5 3 3 1 -0 2 3 5 9X(X =5 0lx,Y =lny)。中华山蝠外出活动的温度下限为 1 4℃。不同月份日平均飞出蝠数与傍晚平均气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0 0 1 )。  相似文献   
102.
珙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珙桐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对珙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珙桐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种群和群落生态以及引种繁殖等方面。而对其发育生物学,特别生殖过程等研究较少。即便是研究较多的生态学方面也仅仅局限在宏观描述方面,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今后有必要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以更好的保护这一物种资源。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分析多烯磷脂酰胆碱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2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本上加以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IL-17、TNF-α、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总胆汁酸(TBA),直接胆红素(DBi L)、总胆红素(TBi L)、谷草转移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瘙痒评分的变化、有效率及妊娠结局。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7、TNF-α、TGF-β、VEGF、TBA、DBi L、TBi L、AST、ALT水平及瘙痒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可有效提高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降低血清IL-17、TNF-α、TGF-β水平,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CEA、CA125、LDH、β2-MG水平及其与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血液内科收治的86例ML患者纳入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CEA、CA125、LDH、β2-MG水平;同时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及治疗效果的ML其血清CEA、CA125、LDH、β2-MG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CEA、CA125、LDH、β2-M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ML患者其血清CEA、CA125、LDH、β2-MG水平明显高于临床分期为Ⅰ-Ⅱ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86例患者中有68例患者为治疗有效纳入有效组,18例患者治疗无效纳入无效组;有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EA、CA125、LDH、β2-M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低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EA、CA125、LDH、β2-MG水平在ML患者可明显增高,且监测其水平变化对ML患者临床分期及近期疗效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萘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呼吸、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萘作为土壤动物化学抑制剂已在土壤动物生态功能的研究中广泛使用,但其非目标效应使其应用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了解在亚高山森林土壤应用萘抑制土壤动物群落是否存在非目标效应,以青藏高原东缘的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缩试验研究了萘对土壤呼吸速率、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 萘处理显著抑制了培养0~10 d的土壤呼吸速率,随后(24~52 d)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萘处理显著影响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萘处理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以培养的3和17 d最高,对照则以培养的45 d和结束时的52 d最高.萘处理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在培养3 d急剧增加后迅速降低,对照则略有升高后降低,而萘处理和对照的可溶性氮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萘处理和对照的土壤酶活性均具相似的动态规律,两者的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在培养45、38和10 d至最高.萘处理和采样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可溶性氮含量,但对可溶性碳含量、蔗糖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萘作为驱虫剂的非目标效应可能在短期内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的氮循环过程产生强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MicroRNA(miRNA)作为重要的后转录调节因子参与多种生理活动。孕酮(Progesterone,P4)是重要的甾类激素,通过结合特异性受体——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s , PGR)发挥生理作用。PGR作为核受体超家族的一员参与调控生殖相关组织或非生殖相关组织的功能。P4/PGR和miRNA可单独在雌性生殖中发挥调控作用。然而,在雌性生殖过程中,miRNA和P4/PGR的相互作用对调控排卵等雌性生殖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作用机制还未阐明。本文综述了miRNA调节P4产生、PGR基因表达以及P4/PGR调节miRNA表达的可能作用方式,为更好地研究miRNA和P4/PGR在雌性生殖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7.
脂肪酮分子在第四纪古土壤中的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泛分布于地质体并受成土作用改造的α-正构脂肪酮在全球变化中的应用比较少见.远不如其他脂肪族化合物(如正构烷烃、脂肪酸等)那样普遍。文章以位于长江中下游红土和黄土交接地带的安徽宣城红土剖面和黄土高原的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探讨α-正构脂肪酮的分布规律。α-正构脂肪酮在安徽宣城红土堆积序列中表现出与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相似的变化规律.其碳优势指数(CPI值)不仅能区分出黄色亚砂土和红色亚粘土(古土壤),而且还能进一步体现出黄色土层和网纹红土层内部的旋回性变化。总的变化规律是,CPI值在古土壤层中表现出相对低值,如在宣城剖面古土壤层中变化于2.34.0之间;CPI值在宣城剖面黄土层中变化范围为2.47.1。成土作用增强,CPI值降低。α-正构脂肪酮这种规律性变化反映了成土过程中微生物对类脂物分子的改造强度,微生物不仅输入其本身的类脂物而且对高等植物不同类脂物(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的改造都会使脂肪酮CPI值发生规律性变化。古土壤脂肪酮CPI值由此可以揭示受气候驱动的微生物作用,从而可以反映古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8.
汶川地震对都江堰地区大熊猫生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汶川地震破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选择在都江堰地区采用遥感数据解译和GIS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此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及其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植被破坏区面积为12862hm^2,其中78.64%的破坏区位于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内部。地震破坏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2400m,坡度20~55&#176;之间的山坡上。地震造成都江堰地区21.63%的大熊猫生境丧失,其中海拔2200~3000m之间的大熊猫生境丧失比例较大。大熊猫生境破碎化程度严重,震后的生境斑块数量是震前的7.7倍。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生境丧失更为严重,其丧失比例为32.15%,而保护区外部的大熊猫生境丧失较轻,其丧失比例为9.83%。地震造成该地区大熊猫生境丧失严重,生境破碎化加剧,为了增加大熊猫可利用的生境,在震后恢复重建中应当避免在大熊猫生境中开展旅游。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索早期肠内营养在根治性膀胱全切围手术期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至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恢复、营养指标改善以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支持时间为1063±202d,短于对照组的1308±245d,观察组患者的离床活动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分别为488±179d、1835±301d,分别短于对照组的689±203d、2047±411d,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EN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优于PN组患者(P<005);其次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如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3556%(16/45)、2667%(12/45)、2444%(11/45),高于对照组的1778%(8/45)、1333%(6/45)、2000%%(9/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改善根治性膀胱全切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对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0.
珙桐传粉诱物Ⅰ.花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目前对珙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珙桐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和种群和群落生态以及引种繁殖等方面。对其传粉生物学等的研究未见报道。花色一直被认为是吸引传粉者的诱物之一。传粉生态学家多利用滤镜、摄像等技术或行为学的方法研究花色与传粉者间的关系。黄酮类是花内色素中最重要的一类物质,并且已经有了成熟的提取分离方法。但还没有人具体地对它的变化与传粉者的访花关系进行研究。该文测定了各个花期的珙桐花序苞片、雄蕊和叶中的总黄酮含量及其组分变化,并对各个时期传粉者的传粉频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随着花的发育,苞片、雄蕊和叶中的总黄酮含量都在下降,在雌蕊期膜翅目昆虫访问率高,但没有鞘翅目昆虫。此时黄酮可能同时起到了吸引和防御传粉者的作用。有几个黄酮组分含量在总黄酮中的比率上升,另有几个下降,增加了花与背景叶的对比度,可能强化了吸引传粉者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